春華不負研意濃 深耕課堂共探究 ——東關學校數學學科工作室成員參加精品課例展示觀摩活動簡報 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認真踐行小學數學新課標新要求,構建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在“雙減” 背景下有效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質量。3月24日—3月25日,由武漢市教育學會主辦, 于武漢音樂學院舉辦 “遇見未來〞 之走進新課標——小學數學精品課例展示觀摩活動。 活動前,學科工作室召開了觀摩活動會議,熊校長在會議中做出具體安排,對10名參與學習培訓的青年教師進行高低學段的分組,提出明確的學習要求。 
兢兢業業的一線名師名家們,生動詳實的案例,深研新課標的專家們,深入簡出的指導,為我們展示了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數學課堂,大單元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學習中心課堂,展示教學評一致性的魅力。一堂堂精彩生動的課程,一句句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的新鮮主題名詞,在這次“遇見未來”之走進新課標精品課例展示觀摩活動”中,讓我們有所了解,有所啟智。 名師講堂 

歐陽競老師以“大單元教學”為主題展示《數學好玩》這一課,這堂課和課題一樣,讓孩子們在玩中學,更加強調經歷、過程和體驗;更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不斷應用、反思、積累、感悟,放下對結論的刻意追求,讓學生的思考空間更開闊、讓課堂交流的方式更多元,期待獲得更好的數學表達,享受思維的高峰體驗,讓學習真實的發生。 

易琛老師以“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數學課堂”為主題展示《位置與方向(二)》這一課,她從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時教學目標出發設計課程,從實踐層面打通了課標、單元、課時的隔斷,實現“三標”對接,聚焦核心素養,完美解決了課堂中教什么,教多少,教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萬川老師以“課程內容結構化”為主題展示《整理和復習——數的認識》一課,萬川老師通過復習前置,在復習單上設計四個活動,然后一步步引導學生把所學點狀或塊狀的知識進行初步梳理,初步形成自我認知的知識網絡并展示畢業學生整理和復習的方法的成果,感受真正合理復習的價值,并通過不同層次的習題,使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發展。 

賁友林老師以“學為中心”為主題展示《圖形中的規律》這一課,一開始就直接引導學生先從簡單想起,然后列表找規律,體現了學為中心的思想,“找規律”的教學重視“規律”更重視“找”。像圖示那樣一個接一個的擺三角形,三角形的個數與小棒的根數之間的關系,就是要找的規律。從獨立思考起步,在關聯思考中走向深入,“看見”自己的思考,走向想法“一”與“多”的統一。 

張旸老師以學習中心課堂為主題展示《探索圖形》一課,這是一節綜合實踐課程。張老師對于現有課程內容進行合理,有效地二次開發,突出了綜合實踐課程的綜合性、問題性、探索性和實踐性。突出了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的課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王釗老師以“教學評一致性”為主題展示《公頃和平方千米》一課,王老師通過無人機航拍學生日常生活中的校園、街道等學生熟悉的場景,讓學生感受1公畝、1公頃、1平方千米有多大,并讓學生以此為標準估量解放公園,東湖的面積。通過這些活動強化學生量感的培養以及推理能力。 
孩子們表現出彩,老師們掌聲連連。專家點評有深度、有趣、更接地氣,提出了新課標下如何繼承與創新,如何把握新與舊、長與短、教與學的有效策略,促進老師們對于新課標、核心素養、教學評一致性、學為中心、什么是數學問題、什么是數學問題解決能力等等新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共研共學 
瞧!老師們聽講得多認真,不敢錯過一分鐘的精彩,滿滿的紙上全是筆記。 在教務處副主任王珍珍老師和學科工作室主持人張云老師帶領下,參加培訓的老師們利用午休時間集中交流討論學習心得。這兩天的時間不僅讓老師們學到了許多新的教學方法,還領略了大單元教學、課堂內結構化、教學評一體的魅力。 培訓心得 王珍珍老師本次培訓學習重點關注的是“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數學課堂”。以易琛老師的《位置與方向(二)》為例,易老師從學生已有的經驗背景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理解“北偏東”、“南偏西”中“偏”的含義。在自主探究活動中,通過三個層次的引導,讓學生自然生成要用帶角度的方向和距離來描述物體的精確位置這一知識,從而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易老師課堂不僅有知識的傳遞,更是圍繞家、學校、武漢地標性建筑等身邊的實物將家國情懷的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到課堂的每一個環節,真正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 張云老師重點關注《探索圖形》一課,整節課讓學生們在做中學,用中學,學中創。從學生"玩轉魔方"的益智游戲引入,讓學生用數學的語言介紹魔方,并提出想要研究關于魔方的問題,進而選擇其中一個問題:研究魔方的涂色情況。依次從二階魔方、三階魔方、到四階魔方遞進式的研究,接著展開想象,驗證猜想,研究五階魔方的涂色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邏輯,推理能力等核心素養。本節課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中心地位,一共設計了六大任務,八個活動,讓學生層層深入,探究圖形的規律,數形結合,建立模型。最后應用規律,解決問題,拓展應用,使學生的數學學習回歸生活。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回歸生活。學生通過觀察和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講解,自己探索出了圖形的規律,并發展了學生的核心素養。老師注重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還設計了綜合實踐課程的評價量表,讓學生對自己本節課的探究活動進行評價,引導學生對于以后的學習進行自我調整和完善,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李敦敏老師重點關注的《數學有趣》一課,本堂課將沏茶問題和烙餅問題放在一課時內,利用問題“歐陽競老師會場的宣傳照和本人有什么差別?”生活中的問題導入,引出“PS技術將老師的相貌優化了”來帶領學生直面生活問題,從解答一個基本問題開始引發一系列問題的思考,培養應用意識。同時放下了對結論的刻意追求,讓學生的思考空間更開闊、讓課堂交流的方式更多元。并設置“推選家務達人”的游戲,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聊天、探究中注重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思路,訓練思維能力,提煉數學要素,建構數學模型,從而解決問題,讓學生能玩轉思維。整堂課教師是學生們的傾聽者,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們的思考、表達是課堂的閃光點。我們作為教師不應該滿足于給學生提供統一的學習工具和支架,而是應該結合不同的特點設計更多元的學習方法,重視學生的思考過程、數學表達,讓學生們站在課堂中央“玩數學”。 王盼盼老師在本次培訓中學習到,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施樂教樂學,以學為中心教學,除了書本的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數學知識帶來的魅力,比方說王釗老師的《公頃與平方千米》這一課例,里面用了大量的航拍中國的取景視頻,以祖國疆土的遼闊為導入點,切入較大面積的數學表示方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美麗風景,也讓學生對平方千米有一個空間概念。賁友林老師和張旸老師的學為中心和學習中心課堂,給我的感觸也很深,教的路子根據學的路子,讓學生把各自的想法呈現出來,借助學生不同的想法啟發其他學生打開自己的思維。這種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讓課堂從近似固化,線性的推進,走向動態的預設與生成的融合發展。課堂生成,生于學生,成于教師。 趙越老師本次培訓重點關注王釗老師的《公頃和平方千米》采用視頻“跟著航拍鏡頭看中國”突顯我國的富源遼闊,更進一步的引出較大土地面積的計量單位,可以讓學生感受大美武漢大美湖北大美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啟發學生運用數學的方法來丈量我們腳下的土地,展現了最真實,最和諧的學習課堂。教學過程中王老師用教室上方的燈帶圍成邊長為十米的正方形,作為測量載體,估算本次會場的大小,驚奇且有趣的同學們學會感知與對比,用生活中可以接觸到、肉眼看到的量作為載體,使學生更好的感觸量。 林月老師本次培訓重點關注賁老師的這節課,在課前已經讓學生獨立完成了“研究學習”的材料,再請學生進行匯報,結果剛好點了一個學生沒有完成學習單,但是賁老師還是通過一個個的問題引導他畫圖,并解答了問題。而后又相繼請了另外兩個解答方式不同的小組代表來向全班進行交流匯報,在此過程中老師起了很好的引作用。有關找規律的教學,既要重視“規律”,也要重視“找”,既要重視找規律的結果,也要重視找規律的過程。就像每個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還有比成功更寶貴的東西,這就是追求本身。這節課找圖形中的規律、經歷、思考、交流、探索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積累,這種教學思想是值得我們學習借鑒的。 彭一鳴老師重點關注的是萬川老師的《整理和復習—數的認識》一課,萬川老師通過學習生活中的數,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的含義,感受數學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同時發展綜合運用和分析能力,培養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的能力;畫出數的結構圖,溝通各類數之間的聯系,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思維分析現實世界的能力;借助在數軸上表示的數的過程,讓學生經歷選擇標準、分的過程、數的過程,引導學生體會自然數的組成單位是“1”,培養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的能力。通過自主梳理和活動探究,使學生通過分類系統掌握各類數的意義并澄清各類數概念間的關系,形成數的結構圖。借助數軸模型,進一步理解數概念的意義,;理解數的擴充其實就是計數單位的擴充,感悟數的概念本質上的一致性,培養數感和符號意識。 喻夢璇老師重點關注的歐陽競老師主講的《數學好玩》一課,大膽將沏茶問題和烙餅問題合成一課,歐陽競老師先以評選“沏茶問題班級家務達人”為線,怎么樣才能稱之為班級達人,評選條件是什么,怎么才叫優化?一步步引導學生說出,要順序科學,要盡量省時,來完成沏茶過程!其中歐陽競老師設計的小組合作學習單,也讓我印象深刻。組長一張總表格,每個成員一個寬紙條,獨立思考時,各自在自己紙條上做答,然后將每個同學的答題內容貼到總表格上,進行一個對比,再進行分享討論,最后得出結論,這樣每個同學既進行了獨立思考,又進行了合作交流,使每個同學都充分參與到其中小組討論交流中,讓小組討論合作發揮更大作用,從而提升學習能力! 朱琳老師的心得:這個春天,教師相聚在武漢,展開了為期2天的培訓,我們在盛夏光年中遇見,在交流合作中成長。印象最深的是劉莉老師對于新課標進行了解讀。我們總在教學中提核心素養,但對它的理解不夠深刻,以至于教學也不夠深入,劉莉老師的分享,讓我從對核心素養從抽象到具體有了一個完整的認識,并且老師通過不少的案例,針對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進行詳細講述,對我今后的教學有很強的實踐性指導,再比如大單元教學,我在之前只是了解,經過培訓,學習到了在教學中如何進行大單元教學,讓我有了一些計劃和思路。 陳秋敏老師本次培訓心得:教授他們精辟獨到的個人見解和淵博深厚的學識素養,以及精彩的課堂展示給我留下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我開闊了視野,從而認真的審視與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每位專家教授的講座,在言談之中無不透露著充滿哲理的思考,也無時無刻不再提醒我們:“成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適應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必須改,而改革的成敗在教師,教師的改變首先在于更新教育理念。賁友林老師有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班上沒有差生,有的只是差異,每個孩子在某個板塊的學習進度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做到“區別”對待,給孩子一個發言的機會,或許有不一樣的收獲。 
教研無止境,且行且思;課堂無止境,且悟且進。本次精品課例展示觀摩活動,讓老師們大開眼界、受益匪淺。相信在未來的教育道路上,曾都區東關學校的老師們定會將今日所學加以運用,做有思考的引路人,做有溫度的教育,心中有夢,眼里有光,一起向教育更真處、更深處漫溯。 來源:東關學校
|